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项目 >> 教学管理 >> 教学信息反馈 >> 正文

教学督导信息2023年第98期-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创新

来源: 日期:2023-09-04

教学督导信息

2023】(第98期)总第279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一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三年九月二日

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创新

---转发太阳成学院杨欣老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创新报告

教学督导室

近日,学校教学督导室与刚刚获得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的我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师杨欣进行了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她在教学创新中的做法与体会,旨在引导全校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杨欣老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双新”引领,实践赋能,支撑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发展经济学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创新报告转发各位,参考学习。

“双新”引领,实践赋能,支撑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发展经济学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发展经济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农学门类专业的选修课,40 学时,2.5 学分,本科二年级开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极度契合我国当前农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现状。课程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破解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难题,提出经济发展对策,为实现我国农业强国之路做出合理的政策选择。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破解发展中国家分析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及深入”三农”领域实践的能力,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农”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双新型“懂理论,会分析,能实践,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理念

课程以“双新”引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提升学生专业和实践赋能意识,培养为”三农”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通过新农科与新文科深度融合,提升农科门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

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四)学情分析

首先,从知识基础来看,农科门类专业学生 2/3 来自农村,对”三农”问题有基本的感知,但缺乏对耕读文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深刻认知;其次,从基本能力来看,学生具备基本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能力,缺乏深入实践沟通协作的能力,缺乏结合理论研究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从基本素质来看,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品质,缺乏与实践的有效联结,缺乏投身于”三农”领域就业的精神和热情。

(五)教学问题

问题一:教学内容与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不适应

传统授课科教融合深度不够、理论指导实践不全面,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缺乏对农科专业人才的有效支撑,不能对未来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问题二:教学方法与支持学生成长的不匹配

传统讲授以课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

问题三:教学组织与促进学生持续性学习的不协调

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同步结束,缺乏持续性和增值性学习。

二、课程创新举措

在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农科门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培养转型时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双新”专业人才。显性化“发展经济学”授课知识和分散思政元素之间的隐性联系,以深化思政教育为旗帜,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功能,通过情怀引领、精神传承,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1 实施方案路线图

(一)课程思政创新——三引四维

显性化“发展经济学”授课知识和分散思政元素之间的隐性联系,以深化思政教育为旗帜,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功能,从个人维度、社会维度、国家维度、国际维度,通过情怀引领、价值引领、信念引领,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二)课程内容重构——强化“两性”

1.强化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将科研成果及前沿研究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内部修炼素养,外部加强交流,做到内外兼修:内部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外部分三个层次进行前沿性内容的学习。一是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工程课程建设培训;二是省

内教学研讨,学习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三是课程前瞻内容的提升与交流,积极参加新时代发展经济学论坛、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美国经济学年会等前沿会议。

2.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性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源于经济现象,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为任务。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授课内容,融合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的

各类学科竞赛、参与的调研实践等,讲做结合,实现课程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资源创新——三源一体

将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等理论资源、鱼菜共生智能农业经营虚拟仿真等实验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践资源共同形成“三源一体”的教学资源创新体系。

(四)教学方法创新——“四式”融合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

采用 BOPPPS 教学方法,在教学全过程实现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六阶段教学。

2.案例教学与热点问题融合

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热点问题及农科门类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进而展开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将授课过程转变为“发现之旅”。

3.问题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

课程采用现代信息化处理方法,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动态、直观地传达出数据关键的特征,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与意义。应用可视化动态图与虚拟仿真技术,将最新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运用。

4.能力培养与校外联动融合

拓宽授课视野,将课程教学不单纯局限于课堂,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实施校内外联动教学。立足于学科的实习基地,加强深入农村服务”三农”的意识培养,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依托我校**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

培育项目,形成学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头雁”特色结盟的实践模式、“大学生+合作社”、“我为家乡代言”等实践教学模式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极大地助力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评价建立——“四内一外”

建立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校内实现课程的团队汇报互评(10%)、课程论文(20%)、虚拟仿真实验(20%)及期末考试(30%)四个环节构成。团队汇报通过提前布置任务,由团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发展中国家农业问

题进行剖析,通过小组课堂展示等全方位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设置“作业互评”,模拟同行评议进行成绩审定。校外与头㕍项目实践对接或“大学生+合作社”或“我为家乡代言”等实践项目三选一完成的实践报告(20%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围绕新农科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三目标并重,体现出以下四方面特色:一是双新引领、农文结合,构建立足于国情农情特点的农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经济学范式;二是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突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融入课程教学,增加对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认同;三是科教融合,把握前沿,深度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前沿研究,赋能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四是理实并举,学用一体,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指导性,增强实践环节力度,实现产教融合,校地联动,构建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

(二)创新

1.理念创新

通过“双新”引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走向社会需要为目标。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将“双新”结合融入课程全过程,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意识,立志服务”三农”的精神,为中国式农业

现代化奋斗的决心。

2.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多元融合”,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融合、案例教学与场景叙事融合、问题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能力培养与校外联动融合。

3.评价创新

运用“四内一外”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课程固有的校内考核评价方式,对课程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多元化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四、创新成果与辐射

(一)成果

通过 2022 年春季课程问卷反馈,学生总体评价授课满意度 9.48 分。授课效果得到督导员老师的肯定与认可。团队教师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课题成果 14项,发表教改论文 6 篇,目前指导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7 项、指导授课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 200 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150 余人次,其中国家级以上项目 3 项,省级三等奖以上 26 项;结合农业经济金融社团,指导社团成员获得省市级优秀调研报告 20 余次,12 个调研组被评为优秀团队;指导本科生校优秀毕业论文十余篇,发表论文 5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双新”引领,实践赋能,引导农科门类毕业生到”三农”领域就业创业。授课 80%以上的农科门类毕业生都选择从事与““三农””相关的工作,扎根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辐射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以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参与校团委以“大学生+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实践育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该模式成果在全校推广,每年组织全校 7000 余名学生走进全国广大农村。该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称为实践育人的“沈阳农大模式”,实践成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被农业农村部采用,面向全国推广使用。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和团省委提炼了沈阳农大的工作模式,在全省 104 所高校做了示范推广。实践育人成果还受到教育部网站、腾讯网等媒体的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团队教师多次荣获“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王铁良副校长,吴东立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项目 >> 教学管理 >> 教学信息反馈 >> 正文
教学信息反馈

教学督导信息2023年第98期-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创新

来源: 日期:2023-09-04

教学督导信息

2023】(第98期)总第279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一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三年九月二日

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创新

---转发太阳成学院杨欣老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创新报告

教学督导室

近日,学校教学督导室与刚刚获得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的我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师杨欣进行了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她在教学创新中的做法与体会,旨在引导全校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杨欣老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双新”引领,实践赋能,支撑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发展经济学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创新报告转发各位,参考学习。

“双新”引领,实践赋能,支撑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发展经济学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发展经济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农学门类专业的选修课,40 学时,2.5 学分,本科二年级开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极度契合我国当前农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现状。课程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破解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难题,提出经济发展对策,为实现我国农业强国之路做出合理的政策选择。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破解发展中国家分析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及深入”三农”领域实践的能力,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农”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双新型“懂理论,会分析,能实践,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理念

课程以“双新”引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提升学生专业和实践赋能意识,培养为”三农”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通过新农科与新文科深度融合,提升农科门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

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四)学情分析

首先,从知识基础来看,农科门类专业学生 2/3 来自农村,对”三农”问题有基本的感知,但缺乏对耕读文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深刻认知;其次,从基本能力来看,学生具备基本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能力,缺乏深入实践沟通协作的能力,缺乏结合理论研究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从基本素质来看,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品质,缺乏与实践的有效联结,缺乏投身于”三农”领域就业的精神和热情。

(五)教学问题

问题一:教学内容与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不适应

传统授课科教融合深度不够、理论指导实践不全面,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缺乏对农科专业人才的有效支撑,不能对未来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问题二:教学方法与支持学生成长的不匹配

传统讲授以课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

问题三:教学组织与促进学生持续性学习的不协调

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同步结束,缺乏持续性和增值性学习。

二、课程创新举措

在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农科门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培养转型时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双新”专业人才。显性化“发展经济学”授课知识和分散思政元素之间的隐性联系,以深化思政教育为旗帜,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功能,通过情怀引领、精神传承,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1 实施方案路线图

(一)课程思政创新——三引四维

显性化“发展经济学”授课知识和分散思政元素之间的隐性联系,以深化思政教育为旗帜,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功能,从个人维度、社会维度、国家维度、国际维度,通过情怀引领、价值引领、信念引领,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二)课程内容重构——强化“两性”

1.强化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将科研成果及前沿研究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内部修炼素养,外部加强交流,做到内外兼修:内部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外部分三个层次进行前沿性内容的学习。一是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工程课程建设培训;二是省

内教学研讨,学习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三是课程前瞻内容的提升与交流,积极参加新时代发展经济学论坛、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美国经济学年会等前沿会议。

2.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性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源于经济现象,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为任务。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授课内容,融合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的

各类学科竞赛、参与的调研实践等,讲做结合,实现课程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资源创新——三源一体

将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等理论资源、鱼菜共生智能农业经营虚拟仿真等实验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践资源共同形成“三源一体”的教学资源创新体系。

(四)教学方法创新——“四式”融合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

采用 BOPPPS 教学方法,在教学全过程实现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六阶段教学。

2.案例教学与热点问题融合

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热点问题及农科门类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进而展开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将授课过程转变为“发现之旅”。

3.问题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

课程采用现代信息化处理方法,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动态、直观地传达出数据关键的特征,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与意义。应用可视化动态图与虚拟仿真技术,将最新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运用。

4.能力培养与校外联动融合

拓宽授课视野,将课程教学不单纯局限于课堂,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实施校内外联动教学。立足于学科的实习基地,加强深入农村服务”三农”的意识培养,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依托我校**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

培育项目,形成学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头雁”特色结盟的实践模式、“大学生+合作社”、“我为家乡代言”等实践教学模式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极大地助力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评价建立——“四内一外”

建立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校内实现课程的团队汇报互评(10%)、课程论文(20%)、虚拟仿真实验(20%)及期末考试(30%)四个环节构成。团队汇报通过提前布置任务,由团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发展中国家农业问

题进行剖析,通过小组课堂展示等全方位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设置“作业互评”,模拟同行评议进行成绩审定。校外与头㕍项目实践对接或“大学生+合作社”或“我为家乡代言”等实践项目三选一完成的实践报告(20%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围绕新农科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三目标并重,体现出以下四方面特色:一是双新引领、农文结合,构建立足于国情农情特点的农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经济学范式;二是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突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融入课程教学,增加对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认同;三是科教融合,把握前沿,深度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前沿研究,赋能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四是理实并举,学用一体,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指导性,增强实践环节力度,实现产教融合,校地联动,构建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

(二)创新

1.理念创新

通过“双新”引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走向社会需要为目标。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将“双新”结合融入课程全过程,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意识,立志服务”三农”的精神,为中国式农业

现代化奋斗的决心。

2.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多元融合”,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融合、案例教学与场景叙事融合、问题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能力培养与校外联动融合。

3.评价创新

运用“四内一外”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课程固有的校内考核评价方式,对课程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多元化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四、创新成果与辐射

(一)成果

通过 2022 年春季课程问卷反馈,学生总体评价授课满意度 9.48 分。授课效果得到督导员老师的肯定与认可。团队教师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课题成果 14项,发表教改论文 6 篇,目前指导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7 项、指导授课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 200 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150 余人次,其中国家级以上项目 3 项,省级三等奖以上 26 项;结合农业经济金融社团,指导社团成员获得省市级优秀调研报告 20 余次,12 个调研组被评为优秀团队;指导本科生校优秀毕业论文十余篇,发表论文 5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双新”引领,实践赋能,引导农科门类毕业生到”三农”领域就业创业。授课 80%以上的农科门类毕业生都选择从事与““三农””相关的工作,扎根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辐射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以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参与校团委以“大学生+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实践育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该模式成果在全校推广,每年组织全校 7000 余名学生走进全国广大农村。该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称为实践育人的“沈阳农大模式”,实践成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被农业农村部采用,面向全国推广使用。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和团省委提炼了沈阳农大的工作模式,在全省 104 所高校做了示范推广。实践育人成果还受到教育部网站、腾讯网等媒体的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团队教师多次荣获“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本期信息传至:陈启军校长、王铁良副校长,吴东立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 电话:024-88487153 邮编:110866邮箱:jgxy@syau.edu.cn